2013年6月16日 星期日

生命是最精彩的推理小說



有件重要的事要說在前面,那就是我並沒有把這本書看完。我讀到第七章,讀不下去了,闔上書。想一想又拿起來繼續讀,讀到第十章,又讀不下去了,然後我就把他丟進圖書館的還書箱。雖然我沒有讀完,但總是要來說說這本書為什麼我不愛,總是要有些負評啊,不然這世界總不可能每次都美得冒出粉紅色泡泡吧。但我還是要強調一點,就是每個人有自己的喜愛與偏好,與我意見相左的人請不要激動也不要來戰我,你很喜歡這本書的話恭喜了請你和作者一起愉悅吧不用找我了謝謝。

<生命是最精彩的推理小說>從前面幾章看起來事要講人類研究生命現象、定義「生命」的科學史,然後開始從微生物的研究、病原體的研究、發現遺傳物質、確定那玩意就是DNA....然後我的心得就是這些經典實驗除了八卦之外,我在高中生物就讀過啦。所以讀起來只有遇到八卦和科學家之間的明爭暗鬥的時候,才會有一些新鮮感。另一方面我認為這本書對一般大眾來說太難了,有「科」但是沒有「普」。而且書名裡面還有「小說」這兩個字,所以令我一開始是抱著看小說略帶科普的心情來閱讀的。因此在閱讀之後,對於小說的期待完全破碎,變成「哇哩咧這不是生物課本嗎」然後我就不想再看下去了。而且封面封底推薦序也推薦的太誇張,這本書並沒有到令人愛不釋手要一口氣讀完的程度,這也是讓我的期待巨大落空的因素之一。

所以啊對生物相關系所出身的人來說是「這不就是課本裡的東西嗎」,對一般大眾來說我認為深入沒有淺出,我想這本書除了對細胞生物學和分子生物學非常感興趣的人來說才會比較投緣吧。不過我遇過東華大學的吳明益老師推薦,書上也有張東君學姐和日本作家吉本芭娜娜的推薦,所以可能他其實是有吸引人的地方,只是我沒有感受到或是跟我不對盤吧。我本來就對個體階層以下的生命現象沒有太濃厚的興趣,所以才會去作生態呀。總而言之,我讀起來是快要變成吉本芭娜娜的作品<白河夜船>的女主角莫名其妙的睡去了。

2013年6月13日 星期四

一個潮池的秘密:跟著生態觀察家一起探索台灣東北角潮間帶


牛頓說過:「我就像是一個在海灘上玩耍的孩童,一會兒在那裡發現一枚美麗的貝殼,一會兒又發現一塊奇特的石子。但是,對於眼前茫茫的大海,我卻一無所知。」但是,<一個潮池的秘密>讓我感受到的是,在還沒面對遼闊的海洋之前,對於眼前隨著潮起潮落的潮池,我仍舊一無所知。<一個潮池的秘密>不僅顛覆了我個人經驗中隊潮間帶的印象,也呈現了一個新穎的自然書寫的樣貌。

作者陳楊文先生帶著同樣愛好自然的全家人,走訪東北角的潮池,探尋著潮池中的每一種生物。這裡是位在臺灣島最東端的社區「馬崗社區」,對我而言,這裡並不陌生,只是我觀察的對象和陳楊文不同。由於馬崗社區位於東端臨海的關係,這裡是個適合觀察海鳥的地點之一。只是連最為普遍的大水薙鳥(Streaked Shearwater, Calonectris leucomelas),都必須將單筒望遠鏡拉到最遠的60倍,才能看見及微小的鳥影用翅膀畫過海面。海上天氣惡劣時,馬崗漁港也是海鳥避風頭的重要處所。最有名的大概就是2012年2月出現在馬崗漁港的冠海雀(Japanese Murrelet, Synthliboramphus wumizusume)。也因為馬崗的位置特性,無論是我結束野柳金山田寮洋的賞鳥,或是宜蘭地區的賞鳥,行經馬崗時,一定要停下腳步到港邊掃視海面。

這也就是自然觀察習慣的不同之處了,雖然我走訪馬崗社區好幾次,但我卻不曾留意眼前的潮池。也許是對海洋生物太陌生的緣故,也許是早已把觀察重心放在鳥類身上。無論如何,<一個潮池的秘密>已經改變了我下回前往馬崗社區的目的,也許我下一次就會在這裡待的久一點。

<一個潮池的秘密>一書的結構很簡單,作者依序介紹潮池中的各種生物:海綿、海鞘、海兔、海藻、海蛞蝓、貝類、蝦蟹、魚類、海膽、海參、海星、寄居蟹、陽燧足...。較為特別的是,作者與一般的圖鑑不同,並未使用條列的生硬文字,逐項填寫俗名、學名、生態、分布...。作者的散文式介紹反而更令人入勝,雖然每一章節結束後的物種介紹,並不像圖鑑那樣的完整。但是精彩的照片與簡單的文字,早已讓人想親訪潮池一探究竟了。由於我是一個對水生生物相當陌生的人,所以書中的許多環節都相當吸引我。如果炎炎夏日想一邊自然觀察一邊避暑,除了中高海拔的森林、夜晚的兩棲爬行、神秘又熱鬧的潮池也是一個新選擇。暑假快要來了,快到潮池去當個潮男吧。

2013年6月11日 星期二

北極熊不哭:讓生態永續的生物多樣性


演講的時候常常有人會問「什麼是生物多樣性?」,然後我就會開始說明「一個整體、兩個性質、三個層級...巴拉巴拉...」。簡單的說,生物多樣性囊括了所有生命現象所涉及的議題。因此,生物多樣性不僅僅包涵生物學、生態學等科學,也包涵了人文、社會、經濟等等許多複雜議題的。所以說實話啊,要準備一門科目叫做「生物多樣性」的考試時,還真是困難啊,因為涵蓋的議題層面實在是太龐雜了,真是令人無從準備起啊。所以呢,後來覺得要瞭解這種特性的主題,所要掌握的就是「廣、淺、紮實」,<北極熊不哭:讓生態永續的生物多樣性> 就做到了這一點。

<北極熊不哭:讓生態永續的生物多樣性> 是由日本的環境新聞工作者枝廣淳子,也是日本永續利用協會(Japanese for  Sustainablility, JFS)的代表。這本書的出版也與2010攸關生物多樣性領域的大事:「COP10」。

COP 10 是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 CBD)所舉辦的第十屆締約國大會,地點在日本愛知縣。這次會議之所以重要,是因為這次會議發表了<生物多樣性展望 3>(Biodiversity Outlook 3, BO3),這是「2001-2010生物多樣性十年目標」的成果報告書。聯合國要求各個參與國在2001-2010十年間,讓世界的生物多樣性流失的速度有顯著的減緩。但是<生物多樣性展望 3>的結論是,大多數的目標沒有達成,生物多樣性仍然持續流失。因此,COP 10會議中決定另訂一個新的十年目標「愛知目標」(Aichi Targets),作為2011-2020的新生物多樣性目標。面對愛知目標中的20項子目標,各國也擬定出許多各種不同的解決方針,來面對這個十年計畫。

<北極熊不哭:讓生態永續的生物多樣性>先簡單介紹生物多樣性以及祈雨人類生活的緊密關係,再說明生物多樣性的現況與變化,後半段再報導這是各樣的解決方法與應對措施。這本書的特性就如同生物多樣性本身一樣,相當的龐雜,談論了許多相關的議題。但是每一項議題書中都沒有作太深入的論述,概念與討論很基本也很紮實。因此,我會建議,在讀這本書的時候,可以抱著重新認識生物多樣性的新心態來閱讀,會對這個主題有一個基本的認識。而如果對於其中的議題有興趣,再自行去尋覓深入探討的資料來閱讀,會比較有幫助。這本書的特性就是「廣、淺、紮實」,也是愛知目標的第一大目標「生物多樣性主流化」,讓每個人對生物多樣性都能有基本的認識,以更有效的推動生物多樣性的保育措施。



2013年6月2日 星期日

臺灣自然書寫的探索1980-2002:以書寫解放自然Book 1


<臺灣自然書寫的探索1980-2002:以書寫解放自然 Book 1>這是吳明益老師的文學研究論文,我原本以為會有很重的文學成份,可能不會太貼近我的閱讀需求,也有點害怕會有太多的文學專業文字,畢竟我是個沒有文學細胞的人嘛(再次強調)!閱讀之後,發現其實這一份論文的親和力還滿高的,連我這種無文學神經人都能夠順利的讀完。與其說這是一本文學研究論文,不如說是把臺灣歷年來紀錄自然的文字與歷史,做了一個完整的回顧。對於有在從事自然觀察活動、主修生態或農業相關科系、或是有相關經驗的人,讀起來都能別有一番感觸。

對於第一章到第四章,我算是抱著認識的心態,嘗試瞭解一下文學的論文如何討論自然寫作這一件事情。我比較在意的反而是第五章<生態殖民與宰制型社會>以及第八章<從末路到社群夥伴>,其實我讀這些自然文學的相關回顧,也如同在回顧台灣的自然保育史一樣。自然寫作中有很重要的元素是作者本身與自然的親身經驗,才會有貼近自然本身的原料作為書寫的動機與題材。因此,我認為回顧台灣的自然寫作文學,可以隱約的嗅出當時的時代背景之下,這些作者對於自然現況的感受與抒發。例如陳玉峰的時代背景就很明顯的在經歷六十年代的伐木黑暗時期。如果我們能理解陳玉峰當時所處的自然背景,也就不難理解為何地球公民基金會會有現在這樣極端的理念(只是這樣極端的理念已經不適用現今世界的保育趨勢)。

我們這些從事自然工作的人,說實話較常接觸相關工作、教育背景的人,因此一些想法和討論有時候不會有太大的差異。畢竟各個作者來由的背景都不相同,面對現今的自然現象、環境變遷、保育政策各會有不同的想法。所以,我認為重要的事情是,透過閱讀這些自然文學作品,我們可以認識當下各個作者的感受與體認,有助於我們瞭解大眾對於自然的想法與體認。

文學討論的部份我沒有讀得很仔細,畢竟那不是我目前必須專注吸收的知識,所以我就大致瀏覽過去,如果有沒有全理解的部份就擇日再讀。我比較在意的是各個作家對於自然本身的觀點與想法,以及如何透過文學作品讀出這些事情。如果自然觀察手記、各式圖鑑、自然旅遊遊記都屬於自然寫作的範疇,那其實我們可以參考的資訊相當多。看到現在市面上越來越多的自然相關書籍,甚至圖鑑也有明顯的競爭態勢,就很明顯感受到人們還是傾向親近大自然,也逐漸重視自然生態帶給人們的服務。如果能夠讓大眾瞭解自然「服務」的珍貴與好處、理解這些服務如何來自生活周遭、以及這些服務如何快速的流失,或許能對自然保育從每個人做起的基礎能有所幫助。

別讓統計圖表唬弄你


<別讓統計圖表唬弄你>書名還挺吸引人的,但是如果能夠按照英文書名"How to Lie with Charts" 翻譯成<如何用統計圖表唬弄人>的話會,更吸引邪惡的我。雖然書名看起來好像很邪惡,但作者的主要用意是要提醒大家不要被統計圖片誤導了,書名的中譯忠實地呈現了作者的寫作動機。現在市面上的統計書籍,少有完全針對統計圖表的製圖與表達作提點,這點看起來滿特別的(所以我就買了)。整本書讀下來,介紹的一些技巧與注意事項,都還算滿基本的,所以我非常推薦給剛開始要學習製作統計圖表來呈現數據的大學生或研究生。

雖然現在都有很方便的製圖軟體,最普遍的大概就是excel。但是常常看到呈現出來的統計圖表還是會讓人非常的不悅,簡直就是1-3分的囧星人動畫完全讓人不想看下去。讓人惱火的是一些懶直接用excel第一次呈現出來的預設值,但因為那個預設值做出來真的非常的醜的關係,如果製圖之後不做一些後續的調整,就會讓閱聽者相當不耐(如果閱聽者是老闆或指導教授那可不划算啊大大)。

統計圖表的缺點大致上有兩類,一個是會讓聽眾產生誤會,一個是無法呈現重點,書中主要談的是前者。而這些缺點的起因又可分成兩類,一是無心的過失,一是刻意的操弄。現在無論任何工作都有很高的機會需要呈現圖表,或聽其他人表達圖表。除了要讓自己製作圖表不要犯錯之外,也要小心他人可能刻意用某些手法,呈現毫無造假的圖表,但是卻可以讓你心裡有截然相反地結論。


舉個例子來說吧,看看賈博斯大大發蘋果的市占率(19.5%綠色那塊),明明比紫色那塊21.1%的還要低。但是綠色那塊硬是做的大一點、圓餅再躺平一點、再把綠色那塊拉出來一點,再配上三寸不爛之舌,這張圖呈現的30秒到一分鐘之間,聽眾的對蘋果市占率的印象恐怕又會提昇不少。書中所要談的就是諸如此類的手法與技巧,只能說這個社會上還是兵不厭詐,不管別人怎麼呈現,被人家誤導就只能摸摸鼻子怪自己太笨了。

不過說實話,我到不覺得運用的些手法修飾你的圖表並沒有什麼不對,只要數據是正確的,要製作圖表、解讀圖表就真的是各憑本事的事情了。維護事實底線的科學家會這麼作嗎?顆顆,當然會壓。再舉個例子吧,科學研究常常在比較對照組與實驗組之間,有沒有顯著的差異(通常以長條圖呈現)。如果做出來的結果,統計分析確實有差異,但是長條圖畫出來高度差不多,這樣審查委員、編輯或讀者,對這張圖的第一印象就會是「根本沒有顯著差異」(請相信多數人絕對是先看圖再看字)。因此,這個時候通常會調整Y軸,讓他不要從零開始,這些長條圖之間的差異就會看起來差得多了。請注意,這樣作並沒有扭曲數據,也沒有造假,只是改變讀者的視覺感受。

這本書從第1章到第10章,對各種圖表的呈現與注意事項說明得很清楚,也有適當的圖來輔助說明。相當適合初學者閱讀,以避免莫名其妙的遭老闆嫌棄。第11章關於用色的部份,我認為作者沒有很專精,色彩學我認為完全是另外一項不同的技巧與議題,所以我會建議找其他的書來看,會比較有幫助。第12章就是吧前面各章的summary放在一起,未來要回顧的時候可以只翻這章就好。無論製作的統計圖表如何,最重要吶喊的是拜託一下別再偷懶只用預設值了,只要再作一些調整就可以弄得美美的。而最重要的原則,就是「體貼讀者」,無論是寫作、製圖、表達,多花一點心思為讀者著想,通常就會做出不錯的成果。畢竟大家都不太喜歡聽課,自己講課的時候也多多少少讓聽眾愉悅一下吧。

其他的進一步資訊可以參考

博客來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283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