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31日 星期五

複眼人


在談<複眼人>之前,我必須先說清楚「我沒有文學細胞」這件事情,所以這就只是單純的把我的讀書前、中、後的想法與心得寫出來(就是廢話一籮筐)。由於這是一本小說,小說是一種創作,創作就是隨讀者解讀,讀者的解讀是什麼,那就是什麼。那麼套一句囧星人大大的話「以下只是我的想法,如果你想法正好跟我相同,那恭喜了你可以和我一起愉悅;如果你也想法和我不同,也別激動,畢竟我們人類不是克隆人大軍嘛~~~」

在讀<複眼人>之前,我身邊早已經也許多朋友讀過這本小說,也約略看過他們的心得。我也聽過幾場作者的演講,對吳明益老師不算陌生。不過那些內容由於我當時沒有留意太久,所以也忘得差不多了。因此,這次讀<複眼人>,對我來說還是回歸到一個全新的作品來讀起。

為了避免爆雷慘遭噓爆,我就不提故事大綱了,因為我發現就算只是想提個故事大綱,都會有爆雷的鹹魚啊!! 也就是說,我覺得<複眼人>是一本適合對其內容完全陌生,最好連大綱都不要知道,一字一句的隨著故事走。畢竟連<複眼人>這個書名,你都不知道究竟是個什麼樣的故事。 <複眼人>的故事由各個角色各自扮演各的軸線交織而成,主線說來算明顯,說來也不算明顯。<複眼人>是一篇長篇小說,像是像許多短篇小說拆解再重新交織而成的長篇小說。說起來有一點像Dan Brown的小說寫法,但那個寫法在我看來算是同時不同空,而<複眼人>的表現方式,是時空皆異的交錯套疊。有時候我也無法明確地掌握故事的時空所在,讀起來有時候感覺是虛,又會感覺是實。

<複眼人>除了一開始書名帶給我巨大的虛幻感之外,內容又帶給我同樣龐大的真實感。由於我大概認識作者、有在追蹤相同的議題、本身也從事自然觀察。一般來說以臺灣為背景的電影或小說不一定會帶給我這麼多的真實感。但是<複眼人>中包含太多對我不算陌生的元素,所以很快就很清楚M是誰、D是哪個學校、H在哪裡(讀到「腦滿腸肥的縣長」讓我非常愉悅),以至於小說中的真實感對我來說太強烈了,腦海中想像的場景幾乎已經把我拉到現場去旁觀故事進行。

因為書名的關係,我一路讀下來,一直最在意的就是<複眼人>到底是什麼? 以及作者想要表達什麼? 雖然到了最後我對於<複眼人>的隱喻還是一頭霧水,但我對於<複眼人>說明「記憶」的那一段印象很深刻,尤其是對於「書寫」是在儲存我們的記憶這個論述,這一段把我很想講的一些事情講出來了。主要是因為我對於科學寫作的學習與訓練,很重視持續的寫與改。寫作是一種表達的形式,要能夠把腦子裡的東西寫出來,必須經過一定程度的爬梳與整理。因此,其實我大多數時候寫作不是為了產出一篇文章,而是在寫出來之前的思考過程,是在訓練腦筋的思考、知識的消化、以及經驗的揉合。所以我最近才會決定培養讀完書寫書摘、讀完文獻寫摘要的習慣。雖然會花不算少的時間,但我認為這樣練習還滿值得的。<複眼人>文中提到書寫是記憶的儲存,我認為應該還要包括記憶(知識與經驗)的整理與歸檔。就好像不只是把檔案散落在電腦桌面上,而是要有系統地整理,才能夠有效率的應用。所以無論科學寫作也好、或是任何文體也好,練習與被電還是進步最重要的歷程。大概就是透過寫作讓腦子轉動的感覺,但如果會有頭髮發白的副作用的話我就不負責了。

最後,<複眼人>想要傳達與提醒的生態議題,書裡面都讀得出來,我也常常聽聞,所以我就不在這裡多說了。至於「複眼人」的真正意涵,雖然我沒有精準的猜到,但後來還是透過吳老師的說明,清楚了解了複眼人所代表的意義。沒想到,這樣的概念與思維,我也曾經在森多概和林業概論的課程中提過,算是有點不謀而合。然而,有這樣的認知,是我在自然保育社待了一段時間,跟著同儕一起討論各種議題之後所感後到的體悟。我也認為,有這樣的觀點與視野,對每個人來說都是重要且應該具備的,尤其是在我們目前的教育體制下產出的知識份子更應該具備。那同樣的,我也就不說<複眼人>到底是什麼了,去讀小說吧,如果讀完了之後跟我一樣還是不確定,那我們就試著再請吳老師現身說法吧。

馬來群島自然考察記:紅毛猩猩與天堂鳥之地


今年正好是華萊士(Afred Russel Wallace)逝世一百周年(1913年11月7日),於是把站在書櫃裡好一陣子的<馬來群島自然考察記:紅毛猩猩與天堂鳥之地>(The Malay Archipelago: The Land of Organg-Utan and Bird of Paradise)拿下來仔細讀了一遍。

對學習生物的人來說,華萊士不是一個陌生的名字,對大眾來說,大家還是對達爾文比較熟悉。華萊士是一位英國的博物學家,在1854-1862的八年期間,在馬來群島之間走穿梭,蒐集比較各島嶼的生物標本。在旅行的期間,華萊士寫了一封信給達爾文,說明他對生物演化與天擇的看法,這封信也形同催化劑般,刺激達爾文完成<物種原始>。更重要的是,華來士在造訪馬來群島的的旅途中,發現波羅州與巴里島以西的群島的動物相,和西里伯斯(蘇拉威西)及龍目島以東的動物相大相逕庭。在這兩群島嶼之間賦予了一條生物組成的界線,現在稱為華萊士線(Wallace’s Line)。這趟旅程中,華萊士也思考生物及生命現象在空間上分布狀況,以及其可能的因果關係,這類議題後來發展為「生物地理學」(Biogeography)。現今的生物地理學家則尊稱華萊士為生物地理學之父。

<馬來群島自然考察記:紅毛猩猩與天堂鳥之地>即是在描寫華萊士在這趟旅途中的所見所聞與思考。但是這本書並不是華萊士一邊旅行一邊完成的作品,而是華萊士返回英國之後六年才寫成的。書的內容揉合了博物學、人類學與旅行日誌,華萊士並沒有直接按照旅行的時間書寫,而是先分成不同的島群、在依照各個島嶼的所見所聞來撰寫。關於記事、生物、人類學都區分成不同的章節來描述討論,可見華萊士在撰寫這本書時用心的鋪陳。

閱讀這本書時除了彷彿感受到華萊士本人在敘述旅行行後,也能感受到華萊士的謙虛的為人、淵博的學識(他沒有受過完整正式的教育)與縝密的思考。華萊士在書中提及<物種原始>時,始終稱這是達爾文個人的傑作,對於曾經分享給達爾文的觀點在其中的貢獻完全不在意。這本書的開頭華萊士寫著「僅將本書獻給<物種原始>作者查爾斯‧達爾文,不只作為個人尊敬與友誼的象徵,也是表達筆者對他的才華與著作的成就最深層的景仰」。<物種原始>出版時,華萊士正在新幾內亞東方的西蘭島因為被恙蟲叮咬發了高燒,當了兩個月的阿宅。書中也能發現華萊士的博物學能力相當好,對植物、昆蟲、鳥類的種類、目前的發現狀況、各島的組成筆都有清楚的瞭解與分析。許多生物地理學與生態學的理論,華萊士也曾經思考過。例如島嶼生物地理學中,島嶼面積與距大陸的距離對物種豐富度的影響;海洋隔離對島嶼生物的演化與種化。華萊士也曾經提到,如此豐富的島嶼生物資源,一定會立刻被英國人消耗殆盡。

華萊士在旅程中與各個島嶼的居民互動,仔細觀察各種族與部落的文化與生活習慣,比較所謂「文明人」與「野蠻人」的差異。華萊士認為「理想的完美社會」是人人享有自由且無須他人管理、自動自發的明辨是非、認知善惡。他在文明社會中想望的完美社會,卻在一群被他們視為未開化的人類中,發現如此接近完美的社會。文明制度雖然在知識與物質上突飛猛進,但也反而產生了階級、貧富與權勢,需要法律約束與管理。華萊士認為文明的發展反而讓社會更加落後,法律甚至有時是在打壓弱勢,這一點是這趟旅程之後,文明社會最應該要反省與檢討的思考。讀到這裡我想到假的鑽石先生(Jared Diamond)的系列著作<槍砲、病菌與鋼鐵>、<大崩壞>、Ronald Wright的<失控的進步>以及假的鑽石先生最近出版的<直到昨日 : 能從傳統社會學到什麼?(我暫譯的書名)> (The World Until Yesterday: What Can We Learn from Traditional Societies?)。而這些近期出版的書籍所討論與警告的議題,早在一百多年前,華萊士就思考過、也提醒過了。

我讀的這一套是「馬克孛羅出版社」出版的版本,由於金恆鑣老師為譯者之一,所以我相信生態的專有名詞、生物的俗名與學名、以及博物學與生態學的概念,金老師會適當的潤飾譯稿,讀起來順暢許多。不過這個版本現在數量不多,已經不太容易找到。台灣商務書局有近期出版另外一版的<馬來群島科學考察記> 
由於譯者是大陸人,用字和表達習慣和台灣人已經有大幅的差異,雖然版本比較新,也加了一些譯註,但是我比較了兩版本序言的翻譯之後,還是覺得金老師翻譯的文字我比較習慣。由於大多數人對馬來群島與大洋諸島不熟悉,在讀這本書的時候,我會建議搭配網路,隨時查閱地圖、島嶼與生物,這樣更能貼近華萊士的所見所聞,也能更貼近那些美麗而豐富的生物多樣性,那會是一趟很精采的閱讀旅程。如果想更瞭解華萊士本人的想法,我也會建議搭配英文原文,事實上有些翻譯也令我想進一步理解原文的文字。這本書的原文再版主要都是針對華萊士的想法加註,也有對華萊士所提的議題,說明最近的發展狀況。所以如果能找到加註良好的原文書,我相信也會很值得一讀。

寫到這裡,想到我還沒有造訪過任何一座華萊士區的熱帶島嶼,如果要說最接近的,我想就是蘭嶼了吧。熱帶島嶼的生物多樣性令人嚮往,但一些環境與疾病也令我有點卻步。這裡是一百多年前,文明社會掠奪、佔領的地方,一艘艘滿載玳瑁、天堂鳥與香料的船隻駛離島嶼。華萊士自己都能感受到天堂鳥變少了,那一百多年之後的今天呢? 夏天就要來了,不過對熱帶島嶼而言,每天都是酷熱的夏季,直射赤道的太陽不斷滋養華萊士區諸島的生物多樣性。如果暫時沒有機會親自到島上一探究竟,那就搭上華萊士的手稿,先神遊到那個世界吧。

世界第一簡單統計學:迴歸分析篇


其實沒有很簡單的 [世界第一簡單統計學:迴歸分析篇]

第一次看到這一套書的感覺就是:「啊,很像是日本人會做的事情」,除了統計學之外,還有很多學門的重要科目,也都有類似的書籍。而且仔細一讀之後,難度其實也不會輸給一般的統計學書籍。

講到統計,大概是森林系許多人的不願回首吧(另外是森林經營和樹木學)。一般的統計學課本談迴歸分析大致上就談到單一因子的迴歸分析為止,因為到複迴歸分析就不容易用紙筆和計算機來算,也就很難考試了(咦?)。當然比起羅列生硬的數學推導公式,用漫畫來輔助說明是比較容易讓人一直讀下去的方式。好像從小時候看的書就是這樣,沒想到都碩士畢業了也依舊如此。

本來想說既然是「世界第一簡單」,應該沒有談到太深入的統計概念,應該就是把迴歸的一些基礎談得比較紮實。讀了之後發現,不僅有談到Logistic regression,還有談到馬氏距離(Mahalanobis distance)、多重共線性(multicolinearity)、x對y影響的應用(一般談迴歸都只到預測)、最大概似法(Maximum Likelihood)、徑路分析(Path Analysis)、結構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tepwise…。不過這些概念也沒有談得很深,大概只有1-2頁的篇幅,所以基本上就是點到為止,讓讀者知道這些是在幹麼,沒有談很細的數學。不過上述這些深入的統計,都是生態學研究用常用的統計方法,也是不容易避免的特殊處理,這本書或許也適合作為瞭解SEM、AIC、path、ML的跳板。有一個小缺點是很少標出統計方法的英文,如果從沒遇過上述這些方法,要去找深入的書籍就比較不方便。

整體而言這本書介紹迴歸的方式很不錯,基礎與應用的部份都談得很紮實。先把第二章單因子迴歸的部份搞清楚,後面的複回歸和Logistic就很容易上手。這本比較特別的是有運用矩陣來說明比較複雜的運算。如果你對於迴歸分析似懂非懂,或是分不清楚迴歸和相關有什麼不一樣,那我認為這本書就能幫你更清楚瞭解迴歸分析。不過建議先對敘述統計、t分布、ANOVA、卡方分布、F分布有基礎的認識之後,再進入這一本會比較適當。

最後書中有一些不影響內容的小錯誤,剛好被我讀到,寫出來給各位參考。
1. P49 表3.2 「麗沙小組」和「美羽小組」兩個欄位寫反了,調過來即可。
2. P81 最右下角那一格 「14.2」 應為 「14-2」。
3. P84 漏行:全文應為 「檢定統計量會符合第一自由度為1、第二自由度為12(=個體的個數 - 2)的F分布。」
4. P167 步驟3 求最大概似函數的「對象」L => 應為「對數」。


銀之匙


是的,這次的書摘是一本漫畫。

作者是有些朋友應該不陌生的日本漫畫家荒川 弘老師,先前的作品是<鋼之鍊金術師>,以及不太多人注意到的<百姓貴族>。<百姓貴族>是荒川弘老師成為漫畫家之前,在北海道從事畜牧工作的故事,而<銀之匙>可以說是<百姓貴族>的校園版吧!

<銀之匙>的故事是從一位高中生為了逃離嚴格管教、追求學歷與成績的家庭,而故意選到遠在北海道的農業高中(就是農業技職學校)就讀畜牧科的點滴故事。對農學院畢業的我來說,是個相當新鮮又不陌生的故事(雖然我讀得不是畜產系,而是森林系),也讓我想起另一本曾經令森林系風靡的小說<那呀那呀 神去村>。想必<百姓貴族>與<銀之匙>,也讓曾經讓畜產系(現在大多稱為動物科學系Animal Science)為之感同身受吧!

雖然書才出了三本,就已經另我相當著迷,也給了我許多啟發。故事裡揉合了人與動物的關係、第一級產業的種種、教育與技職教育、以及追尋夢想的元素在其中。

人與動物的關係,是主角在農業學校中很大的衝擊與體悟,也是這篇故事中很大的衝突元素。漫畫中的對白雖然不多,但是比起<為什麼狗是寵物?豬是食物?>給了我更多的深思與體認。面對需要長期照顧的馬、牛、雞、豬等家畜,即便我們都知道照顧這些牲畜的最終目標是「肉」,但是,一旦與這些動物長期相處之下所產生的情感,可能與寵物無異。然而,在畜產人的眼中,把「牲畜」當成「寵物」是很危險的一件事情,會嚴重影響產業的發展。畜產人從牲畜出生開始照護、餵養使其逐漸成長,最後一步卻是「宰殺」(有時候必須親自處理),這時在世相當大的歷程衝突。對於我這樣的森林人來說,是比較少有的體會,我們面對種樹與砍樹,比較不會面對如此大的掙扎。我們終究是人,動物終究是動物,我們永遠無法得知一隻雞想成為「家禽」還是「鬥雞」這個問題的真正答案。我想,無論我們面對的是「寵物」、「牲畜」或是「作物」,我們都應該要「負責」。所謂的「負責」,是都有我們無限的照顧、妥善的處理、以及珍惜的善用。不要棄養寵物、不要虐待動物、不要糟蹋食物。

從第一級產業、技職教育、一般教育,我覺得隱約看見自己些許的身影。就讀農學院森林系這件事情,也略包含了這三個元素在裡面。第一級產業(農業)一直事權世界生存的重要基礎,然而,卻也是最容易被忽視與輕視的一群。主角的同學大多是農家子弟,來就讀農業高中,不外乎是為了繼承家業。主角雖然拿下全班第一名,但是卻沒有單項科目是第一名。豬學、農業經營、作物學、家禽學都各有學有專精且經驗豐富的同學存在。大學或高中的每項學科,說穿了都是從事每一件事情,所必須具備的「知識」與「經驗」。育林學是生產木材的知識與經驗、汽車學是汽車相關的知識與經驗、任何xx學也都是…。但是,就臺灣的教育現況,逐漸明顯的對「知識」趨之若騖,但是對相對珍貴難得的「經驗」卻再逐漸的流失當中。我們這些農學院畢業的學生,掛著「農學士」的文憑,但是我們種的樹可能沒有巡山員種的粗、種的米沒有稻農種的香、養的豬沒有豬農養得肥。雖然我們有實習課程,但是仍然只是「體驗」,稱不上是「實習」,如果「實務經驗」是如此容易再一兩周內累積,那還真是對不起農業人員粗糙的手掌啊。

讀完<銀之匙>的前三冊,卻也開拓了自己不夠開闊的眼界。一個不小心,自己很容易對自己不瞭解的事情妄下論斷。因此,還需要更積極的開拓自己的視野、去認識這個世界。也才會逐漸發現:原來每一項職業與產業,都有自己的酸甜苦辣,都有需要堅持才能突破的瓶頸。這與冷門或熱門無關、與能否賺大錢無關、只要這個產業與領域認真的存在,就必須尊重他們的存在,至少知道一下人別的辛苦之處。

至於「銀之匙」(銀色的湯匙)有什麼樣的意含,漫畫中還沒解答,再等著瞧吧!

觀鳥大年


終於讀完了<觀鳥大年>,看見了自己,也看見了還可以更瘋狂的自己。

從高一開始,我看鳥看了11年。

從把鳥納入望遠鏡的視野中、正確的辨識鳥種、學習鳥類生物與生態學理論。至今,成為以鳥類為研究對象的研究者、以鳥類為國家生物多樣性指標的政府幕僚、以賞鳥為休閒活動活動的自然愛好者。鳥類,早已成為我生活的許多部份。

我的賞鳥紀錄似乎也不算非常瘋狂。剛剛(2013.2.4)計算下來,在臺澎金馬看過的鳥種共累計294種,全世界的紀錄也還沒超過500種。和包直昇機、包飛機衝往人煙罕至的荒野地, 只為一睹某一種鳥的風采(而且還不一定看得到)的瘋狂鳥人比起來,我還差得遠了!但是,我仍然沉溺在賞鳥與大自然的愉悅之中。走在有樹的地方,會自然而然 的抬頭東張西望,有時我會突然停下腳步,往路旁的樹叢探過去,只因為我聽見了一聲不尋常的聲音。

這輩子第一次看見的新鳥種,賞鳥圈稱為「生涯新種」(Lifer),生涯新種的累積,是大多數賞鳥人共同追求的數字與目標。從臺灣開始賞鳥,生涯新種數會快速的增加,大約到了200種之後會逐漸趨緩,到了250種之後就不容易快速增加(除非有稀有鳥訊時,都能不顧一切的衝到第一現場)。我看鳥的心情有點一半衝刺,一半隨緣。有時候我會跟著鳥訊衝去第一現場與眾多大砲共同目擊稀有鳥種,有時候只是帶著休閒的心情,也許會與什麼貴客不期而遇。無論以何種方式,第 一次看見生涯新種都會令我印象深刻,我的腦海中仍然能記得我第一次看見每一種鳥的時空場景。我記得紅隼是我的第九種鳥,花鳧是第五種鳥。

紀錄生涯新種就像是這樣,是一件與機率不怎麼有關的事。我雖然很早就看了花鳧、白鸛、白眉地鶇這些稀有鳥,但我至今還沒見過普遍的過境鳥紅領辮足鷸。似乎有些鳥友會有普遍種罩門,我也遇過看鳥十年的鳥友尚未見過赤腹鷹。也有另一種怪現象,看過某一種鳥之後,即便不普遍,接下來會莫名接二連三的看到(就像開胡過後連五拉五那樣)。例如我在2011年底在關渡看了白琵鷺,那個冬天我去新竹、宜蘭、鰲鼓,一共看了六次白琵鷺,但是在2011年之前,我怎麼找就是找不到。


賞鳥就是這樣讓人又愛又恨的活動。能掌握的,總有失手的例外;無法掌握的,卻又有意外的驚喜。

在我的生涯新種漸漸減速之後,為了重拾那種發現新種的喜悅,我開始進行另一種稱為「歸零賞鳥」的活動。說穿了,和「觀鳥大年」一樣,將自己看過的鳥種全部 format歸零,從1月1日開始,重新累計自己的鳥種紀錄,這樣的紀錄稱為「年度新種」。一方面是讓我們對普遍鳥仍舊保有熱忱,一方面也是挑戰自己一年究竟能看多少種(是的,我現在正在進行我的2013歸零賞鳥,目前累計128種)。

無論是各式各樣的賞鳥比賽,都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則:「自由心證」。我很喜歡書末訪問作者中的一句話:「贏家沒有獎金、獎品、獎盃,如果在觀鳥大年作弊,那是在欺騙誰呢?」。是的,這無疑是在欺騙自己的誠信與熱情。賞鳥是很需要誠實的活動,這一點和科學研究一樣,誠實是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的至高無上精神。信用破產等於是葬送自己的賞鳥生涯。

目前鳥類分類不斷地將亞種裂解獨立為亞種,為此,我損失了不少生涯新種。例如我以前沒在將豆雁辨識到亞種,分成寒林豆雁和凍原豆雁之後,我不知道我究竟看 過哪些,於是只好忍痛刪除目擊紀錄,重新發現豆雁。後來在2011的蘆洲堤岸,我看到了寒林豆雁,在2012年的華江橋看見凍原豆雁。針尾雨燕、黃鶺鴒也面臨這樣的問題,為了避免悲劇重演,我努力要求自己看鳥要認到亞種去。不僅因為紀錄使然,亞種在保育與演化上是重要的單位,觀察生物關注到亞種的層級,是很重要視野。

<觀鳥大年>中的故事,是相當極端的賞鳥表現,雖然不是所有的鳥友都會這樣表現出來,但是我敢相信,幾乎所有鳥友的衷心都保有這樣極端的熱情。閱讀這本書,同時會讀到自己也曾經有過的喜悅、探索、驚喜與失落(就是摃龜啦!)。只有要充足的時間、金錢與體力,我們絕對會做出如書中的事情來,只為了目睹一隻鳥(也許會有人更誇張?)。可以說我們瘋了,但是我們就是享受這樣的瘋狂與驚喜之中。


起初拿到<觀鳥大年>,我以為只是小說真實故事,但其中也穿插了許多鳥類行為與生態的介紹,丁老師補充說明了不少鳥類知識及書中的梗。我滿喜歡第三章「賞鳥先鋒」,娓娓道出美國賞鳥發展史,包括奧杜邦和聖誕節鳥類調查,讓我對此有更完善的瞭解。

除了推薦賞鳥人,我也推薦賞鳥人的親朋好友讀這本書,讓他們知道一下你究竟在忙什麼,為什麼假日甘願天還沒亮就起床出門、為什麼甘願請假或蹺課、為什麼有時欣喜若狂、有時失落惆悵。我也會拿給我老婆和老媽讀一讀,讓他們知道我在發什麼神經病。

相信各位鳥友都有被問過「為什麼賞鳥?不賞其他的…」這個問題。喔,我當然賞其他的生物,每一個類群的生物圖鑑,都是我的打勾勾記錄簿,每一種生物的名稱,我都想把他用黃色蠟筆畫起來。Clememt 世界鳥類名錄,是一本大書,是我最大本的打勾勾記錄簿。不僅如此,賞鳥因為鳥兒可愛、漂亮、有趣、活潑、多樣、可以學習新知、可以親近自然而健康、是到世界各地都可以從事的活動、是三歲到一百歲都可以從事的活動…如果不介意,不仿試著跟著鳥友出門看小鳥吧!他們會很慷慨的借你望遠鏡的,也會很邪惡的勸敗….勸你買一隻S或L牌的望遠鏡….。

最後,我給自己「2013觀鳥大年」一個目標吧!我希望在2013年,我在臺灣的生涯新種可以突破300種,並且往離島(夏天的澎湖!冬天的金門!過境的馬祖!)和海鳥突破。我在全世界的新種突破500種,我計畫要在紐西蘭完成!並且在我的工作上,以鳥類為對象呈現更進步的工作表現!

就這樣了,祝福各位,鳥運亨通!

(我喜歡舊版的封面,因為這是看到一種生涯新鳥種的表情!)

為什麼狗是寵物?豬是食物?:人與動物之間的道德難題


你可能正在家裡吃著一碗燉牛肉,你養的貓正趴做在你的大腿上,然後順手打死了一隻停在臉上的蚊子。這些行為看起來稀鬆平常,相信大多數人都曾經做其中過幾件事情。但是,這些事情之間卻充滿著劇烈的衝突與矛盾。為什麼不是貓在盤子裡被品嚐?牛在人類的呵護下溫飽終老?「所有的生命都是平等的。」這句話很常聽見,也很容易接受。但是,在生活周遭,卻不是那麼容易實踐。我們就這麼生活在前後矛盾、依對象而不一致的道德標準之中。

近日來,陸續發生多起虐貓事件,引起動物保護團體的激烈反彈。我詳細的讀過動物保護團體的文宣和留言,也看見自然愛好者與動物保護團體的言論衝突。這個事件隔幾天,就遇上了這本書「為什麼狗是寵物?豬是食物?:人與動物之間的道德難題」,我想,或許裡面會有一些線索和答案。

我們無法接受虐殺貓狗的行為,但是卻不曾有人替蚊子、蒼蠅、蟑螂請命。有些極端的素食者見到肉就認為殘忍,但是卻有一半以上的素食者承認他們都吃過葷食。一邊吃著雞腿指責鬥雞是殘忍的活動是公平的嗎?如果你是一隻雞,你想當一隻永無天日的肉雞,還是戰死鬥雞場的鬥雞?人類因為愛狗、飼養狗而培養了很多品種,但是像沙皮狗這類鼻子平坦的狗,卻活在天生呼吸不順、氣喘、四肢關節炎的痛苦之中。研發抗癌藥物需要殺一千隻老鼠或二十隻家貓做試驗,你選擇哪一個?這些探討人類與動物之間的互動關係稱為「人類動物互動學(Anthrozoology)」,讀過這本書後,我還是認為這是一門難以研究與論述的學問。

這本書最大的結論是:我們面對不同的動物時,我們的態度與行為就是這麼不一致。沒有是非對錯、沒有標準答案。素食者曾經偷吃葷食、鬥雞人說他們愛雞、愛狗人培育出許多先天不良的品種…與其說這些矛盾是偽善或虛偽,作者寧可認為這些情況都是難以避免的,因為我們都是人類。任何一方都有合情的情緒和合理的論述,任何一方也都有不合理的矛盾與不合情的衝突。這似乎沒有針對書名提供什麼答案,但是書中針對各方的論述都做了完整的說明給讀者參考。

回頭看看我自己:我是一位研究野生動物的人,也是自然愛好者,我對飼養寵物不感興趣,但也不致於令我反感或反對。我坦白的承認:我喜歡賞鳥和觀察野生動物、沒有肉吃我活不下去、我不可能去殺狗,但我會毫不猶豫的打死蚊子、我知道過漁嚴重、但海鮮卻是我最愛的食物之一、我會因為環境議題而義憤填膺,但我對虐貓新聞無動於衷…這是我的動物互動矛盾。我也發現,我很難用一致的道德標準約束我自己。

在論述人與動物之間的關係,我們都立足於一個不穩固、且前後不一的高道德標準上。甚至只要一點點的狀況有所不同,我們就會做出不同的行為和決策。我們不得不承認很難用一套標準來審視自己,更不要說用來審視他人。如果能體認到這些高道德標準難以達到一致,那麼,「一般類野生動物」和「保育類野生動物」的不公平;「野生動物保育法」和「動物保護法」的不完備;不同生物的飼養者之間的衝突;賞鳥人與拍鳥人之間的衝突一切都不難理解了。

如果作者有機會來台灣,他應該會很樂意再增加一章「賞鳥與拍鳥的衝突」吧。

缺點:翻譯通順,但是不知道為什麼錯別字很多,整本讀下來會有幾十次錯字,看到會讓人覺得煩,甚至會影響文意。印象最深刻的是「九一逼事件」。翻譯上,我不喜歡把evolution翻譯成「進化」,我喜歡翻譯成「演化」。還有,譯者把organisms翻譯為「有機體」這一整個錯了,適當的翻譯應該為「生物」。另一個缺點:我不知道出版社為什麼要留約2/5的下半空白,簡直是浪費紙,字擠在一起,遠足文化你到底再想什麼。

作者的另一個結論是「這一切遠比我想像的還要複雜....」